![]()
望着账户里头两个多月百分之六十八的收益,我斜靠于椅背上抿了口茶。此次操作跟以往不一样,当中历经了几回震荡,有两天跌幅超出百分之五,然而我一直没动。并非盲目地自信,而是瞅清了资金所形成的趋势惯性。恰似推土机发动之后,偶尔碰到小石子会颠簸,可只要发动机还在轰鸣着,方向就不会轻易被改变。
十三年前,我初次进入市场时,完全是凭借着感觉来进行交易的。每日都会紧盯着分时图,只要涨了两个点,便会感到兴奋不已,一旦跌了三个点,就会陷入恐慌之中。最为糟糕的年份是2015年,明明已经准确捕捉到牛市的起始点,然而却在首个回调阶段进行了全仓止损操作,从而错失了后续高达200%的涨幅红利。那个时候,我尚不明白,趋势并非呈现为直线形态,而是以波浪的形式向前推进。关键之处并非在于预测每一次的波动变化,而是要精准识别主导力量所指向的方向。
真实切实让我产生转变的,乃是掌握学会了去观察资金所形成的轨迹。在去年进行操作新能源板块之际,我发觉每次回调的低点均在不断抬高,成交量于关键位置持续呈现放大态势。这情形如同观看一群人进行拔河一般--尽管彼时绳子会不断左右晃动,然而究竟哪边在切实真正发力,通过重心的移动便能够予以判断得出。我分作三次开展建仓,每次只要回调到趋势线便进行加码,最终成功抓住了一波往上的主升浪。
然而仅仅是看明白趋势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。在2018年的时候,我对于消费升级主线做出了正确的判断,可是却在仓位管理这个方面摔了跟头。那个时候,我全仓毫不犹豫地冲了进去,结果碰上了贸易战这只黑天鹅,一个月的时间里直接亏损了35%,最后只能无奈地忍痛卖出离场。如今回想起来,哪怕是再精准无误的判断,也都是需要仓位保护来支撑的。我的原则其实是非常简单的:处在试错的阶段时,仓位不要超过一成,等确认了趋势之后再增加到三成,当盈利安全垫变厚之后呢,再循序渐进地逐步扩大仓位。这就好比是打牌一样,刚开始的时候先下小赌注去试探,等到牌面清晰明了了之后,再去加大筹码 。
去年医药股出现深跌时,这个风控体系使我得以躲过,那时持仓亏损碰到了7%红线,我马上减仓至一成,同事劝说我再等等,声称基本面并无问题,我摇了摇头,执行了计划,随后该股又下跌了20%,控制单次亏损额度,相较于追求每次正确更为重要,因为市场始终存在不确定性,仓位管理就是你的安全带。
另一个关键是执行力,不少散户并非不懂道理,只是做不到。盈利之时总想再多赚些,亏损之际总幻想能够回本。上个月我持有的科技股在盈利百分之二十五之后开始滞涨,量价呈现背离态势。虽说看好后市,可依旧按计划减持一半锁定利润。后来股价又冲高百分之八,然而随即回调百分之十五。同事讲我卖得太早了,不过我颇为满意,从不于鱼尾行情贪吃最后一口。
交易频繁乃是收益的潜藏杀手。有数据展示,年换手率超出500%的散户,九成是跑输大盘的。我当下每月交易次数没超过三次的,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观察等待状态的。如同钓鱼一般,关键并非在于频繁甩竿,而是在于寻觅到鱼群聚集的水域,耐心去等待咬钩时机。在减少操作次数之后,反倒抓住了几波较为像样的趋势。
近来有个才入门不久的新手向我发问,为何他老是在买入之后就出现下跌情况,而在卖出后就开始上涨。我叫他回想股票买卖操作时的心理状态——是不是瞅见大幅上涨生怕错失机会所以才急忙追入?是不是股票价格跌破支撑位后依旧心存幻想等待反弹?在这些问题的背后,都是已然被情绪完全左右了。我如今在每一次进行交易之前都会把计划写下来:买入的缘由,目标的价位,止损的点位。以白纸黑字的形式放置在桌面上,等到行情在盘中出现波动的时候就看一下这张计划,以此来提请自己依照计划展开行动。
构造交易体系没必要运用繁杂指标。吾之体系存有三个要素,其一为分辨趋势走向,以视觉辨别其态势为何,其二是谋划仓位更替,借由手部动作去把控仓位如何调整,其三是严格恪守操作准则,心怀坚守之意去遵循纪律。将简易之事予以反复施行,把重复之事持续坚持去做。在过去这两年期间,我所获取的年化收益稳稳维持在百分之二十五之上,其最大回撤并未超出百分之八 。
市场始终处于变化之中,然而资金运动所依从的规律是恒定不变的。当趋势得以形成之际,它并非能在一日之内终结;当趋势出现转折的时候,它也并非会实现瞬间的转向。恰似草原之上动物的迁徙那般,队伍最前端的个体有可能转变前行的方向,只是整个种群所遵循的行进路线是存在强大惯性的。我们所要去做的事情,并非是对每个个体的动作进行预测,而是对种群朝着的整体动向作出判断。
將手機放下,窗外華燈方才初亮。帳戶裡的數字安靜靜地臥著,它們不在意我的判斷究竟是對還是錯,只是忠實地記錄每次操作最終的結果。在這個並不存在硝煙的戰場裡,真正要面對的對手從來都不是市場,而是那個總想要走捷徑的自身。